请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
二维码
查看网站
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首页
Home
书画院
Nav
老科大
Nav
专家团
Nav
艺术团
Nav
志愿队
Nav
各区县
Nav
党支部
Nav
编辑部
Nav
关于我们
Nav
乡村振兴
在线客服
加入组织
秦巴深处的科技财神 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记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旬阳市老科协理事李春喜先进事迹
陕西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东段,在这片汉水流域连绵大山中,遍野生长着一种俗称“火藤根”的草质藤本植物——黄姜。粮食短缺的年代山里,山区人竞相采挖“火藤根”煮其充饥,然而近年来却一度成为新兴的强县富民主导产业,几万山民因此走上发家致富的小康之
路,默默无闻的旬阳也成为全国黄姜种植、研究的方向标。把黄姜变
成“黄金”、把财富送进千家万户的,正是旬阳县高级农艺师、被称为“科技财神”的李春喜。
一、大山深处疑无路一心热血投家乡
解放后刚刚完成“三大改造”的1956年3月,李春喜出生于旬阳县甘溪镇大岭台村人。出身于农村的李春喜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正是出身于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正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春喜从小就坚定一颗改变家庭、改变家乡命运的热心。处在“百废待兴”的时代,尽管儿时的李春喜也曾迷茫,但他明白一点,必须通过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因此,他珍惜所有的求学机会。
随着一起上学的同学逐渐减少,1974年这个出自乡村的少年从赵湾高中毕业,在当时,农村孩子的高中文化已经鲜见。然而,时代的大背景打破了李春喜内心的憧憬,按当时的政策,社里来社里去,李春喜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家乡务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尽管李春喜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内心中的激情和希望却没有熄灭。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李春喜凭着自身的刻苦努力,顺利考入安康农校,选择了与土地最接近的农学专业。1981年7
“弃农从政”的李春喜,摘掉“农民”的帽子并不是本意,他的选择是希望通过这一条途径、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钻研,改变家乡更多人的命运。
二、山区油桐有出路研究成果增信心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1年李春喜走上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从此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满怀急切的心情,刚入职就和领导商议为家乡农业发展找出路。然而,大山深处的旬阳县没有任何特色的农业资源,李春喜多次考察,经过县里反复研究,最终把目光转向了油桐。
1981年至1984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员之一,李春喜承担陕西省秦巴山区林特产综合研究项目油桐丰产栽培、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生活史和防治方法研究课题,参与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从理论走向实践,困难与挑战并存,虽然上学多年也学习了比较系统的农学知识,然而单纯运用到油桐培植、研究中,更多的则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地钻研。农村出身的李春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他多方搜集研究油桐培植理论,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广大油桐种植人家密切联系,通过多种方式育种、防治病害、增收,千方百计增加油桐的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钻研终出硕果。经过多年深入实践地研究,李春喜参与的“陕西旬阳油桐品种研究及良种推广”的科研项目进展顺利,他主笔了“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研究及防治”科研报告,完成了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经地区科委组织国内22名专家、教授鉴定,认为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更让旬阳人民欣喜的是,李春喜的成果受到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的好评。
农民收入的增加、专家的认可,赋予李春喜巨大的力量和信心,他也暗自下决心,要更深入地投入家乡农业领域的实践和研究。
三、凝神献智拼命郎穷乡黄姜变黄金
1985年,在与油桐生产、研究奋战了5个年头的李春喜陷入了沉思。油桐种植见效慢、山区普遍推广周期太长、效益也一般,总之,靠油桐让家乡人民富裕之路完全看不到尽头。李春喜又开始了多年的考察,先后投入食用菌、烤烟的栽培和研究中,却都没有取得较大突破,最终他看到了另一片市场,见效快、效益高的黄姜,正是这一次研究方向的转变,使李春喜人生事业走向高峰。
经过李春喜的重重申请,1993年开始,他开始在全县推广黄姜种植。黄姜皂素含量的高低,是黄姜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李春喜翻山越岭,大范围寻求野生高含量株系进行化验分析。2001年,他爬上海拔千米的山林采样,风云突变遭遇雪雨,衣服挂破了,浑身湿透了,跌打滚爬到山下,俨然变成了“泥巴人”。这次采挖的20多个单株,最高皂素含量达4.6322%,是全县发现的最高含量的野生黄姜单株。
破解黄姜皂素含量之谜,只有从零起步。李春喜把采回的百余个野生品种分别种植在种质资源圃里,当地好心农民赶来帮他干,但李春喜却婉言谢绝,担心技术环节出差错而影响试验结果。他进田下地,粗活细作,晒黑了皮肤,磨出了手茧,有一次县委领导下乡都认不出他来,禁不住感慨地说:“黄姜变‘黄金’了,春喜成农民了。”从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分析,李春喜都亲自操作,精心管理,仔细观察,科学分析,一丝不苟。李春喜主持建立种质资源圃及品种比较试验多处,搜集种植资源140余户,选育出皂素含量2.5%以上的优良株系9个,主持或参与选育“旬姜1号”、“旬姜2号”,“安姜1号”、“安姜2号”、“安姜3号”五个黄姜新品种,均经陕西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定命名,打破全国黄姜无良种的记录,并全部集中在旬阳进行种植比较,黄姜新品种较原有品种提高皂素含量30%以上,提高产量10%以上,并具有性状整齐,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历经6年试验,李春喜终于对黄姜人工栽培所需的土壤条件、适应气候、栽培方式、施肥方法等10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总结出了人工栽培黄姜技术要点,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主导完成了多项黄姜研究试验,经专家进行鉴定评审,认为达到国内同等栽培区域中的先进水平,是全国研究黄姜人工种植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李春喜在坊间留下了很多佳话,很多事迹仍在代代相传。李春喜刚刚工作的那些年,在油桐科研中,为了弄清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的啃食、交配、产卵、孵化等生活习性、生态特征,他一连几个月,吃住在庙坪,和其他技术人员轮流在野外罩网昼夜观察整个漫长活动,夏季夜间饱受蚊虫叮咬的煎熬,浑身上下起满红皮疙瘩。在一次外出实地研究中,为了数桐子个数,不慎从5米多高的桐树上摔下来,造成脚腕骨折动弹不得,伤势严重,过了好久才被群众发现送到乡卫生院治疗。从青年时期开始,李春喜就树立了严谨的科研精神、认真刻苦的钻研态度、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并由此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造福了一方人民。
四、辛勤探索出硕果成就美名著全国
李春喜奋战在农业战线上,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黄姜,但他在食用菌、烤烟、油桐、蚕桑等培植与研究上,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0余年来,李春喜一直承担省、市、县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2项,共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成果登记1项,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奖1项。1988年10月“油桐品种研究及推广、油桐橙斑天牛的研究及防治”成果获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12月“烤烟复棚两段育秧和麦烟间套技术研究”成果获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12月“W-2泡沫剂”获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12月“盾叶薯蓣人工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盾叶薯蓣种植基地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及其推广”获行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12月“黄姜良种选育及生态因子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3月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年4月“黄姜水解物生产工艺研究”、“黄姜水解工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分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6月“影响黄姜的主要植物营养元素及黄姜专用肥研究”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7年“黄姜提取水解干燥物和淀粉的方法”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1月“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12月“水分对黄姜皂素含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被登记为陕西省科技成果;2012年1月“盾叶薯蓣良种种植基地建设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黄姜产业综合技术示范及基地建设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壹等奖,一种黄姜专用肥200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关于李春喜先进事迹的报道,也先后出现在《安康日报》《陕西农民报》等报刊媒体。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探索与付出,李春喜也因此十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技术带头人”等。李春喜的人生价值,在于对家乡农业领域的突破,特别是他在黄姜培植研究上的重要成果,让李春喜和旬阳县走在了全省前列、走上了全国先进。
旬阳人民的致富与黄姜种植密切相关,黄姜在旬阳的培植头功该属李春喜。随着岁月流逝,走在田间的李春喜白发多了,旬阳人民因为黄姜增收口袋却更鼓了,李春喜憔悴的笑容却更甜了。在李春喜看来,人民致富就是他的追求。旬阳黄姜户永远忘不了,让“黄姜”变成“黄金”的李春喜。
上一篇
安康市老科教工作者协会书画院组织机构及成员名单
下一篇
足迹遍布旬阳山水的农业人一一旬阳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和润研究员
文章分类:
专家团
分享到:
分享封面
微信
新浪微博
QQ分享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