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蚕农的希望——旬阳县林业局蚕桑站站长孔祥江的蚕桑产业路 二维码
![]() 他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艰难的路,是旬阳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由窄变宽、由滞到畅的路;他是一棵扎根于蚕农心上的大树,撑起绿色的希望、结出丰硕的果实;他就是旬阳县林业局蚕桑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孔祥江。提起孔祥江,蚕农们称他为“专家”,领导们说他是“领头雁”,他是旬阳蚕桑科技的“即时雨”“雪中炭”,他是蚕农最贴心的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孔祥江担任站长后旬阳蚕桑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走上依靠科技增产达效的新路。 ![]() ![]() ![]() 一、在市场博弈中使“两个转变”深入千家万户 1、旬阳蚕桑状况探究。一是山大山高坡陡,农户居住分散,桑园以地坎桑为主,全县养蚕高峰期的2008年达到63749张,养蚕农户发展到3.23万户(全县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户兴桑养蚕),户均年养蚕1.97张,季均养蚕接近1张,这说明该县养蚕规模以小户为主,受国内蚕茧市场波动的影响,蚕桑产业很难支撑一家一户经济。二是旬阳县自然条件的优势造就了生产优质蚕茧。(茧层厚,色白个大,上茧率高),旬阳干茧俏销省内宝鸡、市内安康、平利、石泉等中小型丝绸加工厂,备受浙江、湖北、重庆等外省大型加工企业的青睐。曾先后多次被陕西省评为蚕桑生产先进县和全国蚕丝行业重点监测县,被国家授予优质蚕茧基地县。三是1989年县委书记王怀长提出“石坎坎,金碗碗”思路,全县“四边地”栽桑养蚕的热潮骤起,当年养蚕量达15050张,到2009年,全县累计养蚕827898张,年均养蚕近4万张。四是1993年结束县供销联社下设的区、乡(镇) 供销社独家经营体制,购销渠道混乱。1996 年,组建“旬阳县蚕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组织购销。1989~2009 年累计收购蚕茧7221吨,1989年155吨为最低、2007 年643吨为最高;蚕茧收购最低价的1994年每公斤10元、最高2006年达到每公斤24.2元;1989~2009 年蚕茧总收入1153081万元,最低1989年165万元,最高2006年1471.36万元;1989~2003年财政收入375.63万元,后取消农业特产税征收。 2、旬阳蚕桑简历。(1) 政策。1990 年,全县桑园留存面积36089 亩,以“四边桑”为主;1992年全县掀桑园建设高潮,到1995年达 58329亩。1996年国内外茧丝绸市场严重疲软,毁桑弃桑普遍,仅仙河乡竹园河村将县上领导包抓的百亩密植桑示范点于秋播时全部挖除,恢复粮油生产用地。损毁桑园现象持续到1999年。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全县抢抓茧丝绸市场复苏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的思路,借“东桑西移”契机,两次组团赴外地考察蚕桑产业。2001年县政府作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2004年制定《关于促进全县蚕桑生产新一轮发展的实施意见》,2006年作出《关于加快蚕桑发展,奋力实现翻番目标的决定》,制定《旬阳县蚕桑基地建设规划》,把蚕桑生产列入县对乡镇工作考核项目(2009年取消),实施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以培育蚕桑大乡大镇为基础,以发展大村大户为重点,狠抓连片密植桑园建设。2007年旬阳申报的“陕南蚕桑基地建设”和国家“东桑西移”两个万亩标准化密植桑园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栽桑。从1989年到2009年,全县通过带根扦插、袋接、级外苗假植复壮等方式累计培育桑苗12000余亩,出圃优质良桑苗1.2亿株,调往外地 3000 万株。1989~1999 年在栽中挖、挖中栽,全县桑园面积保持4万亩左右,自2000年起,新建密植桑园集中分布于麻坪河、神河、旬河、蜀河流域海拔200~800米的区域内,建成桑园面积3000亩以上镇13个,500 亩以上村 21 个,100 亩以上组 350 个,其中麻坪镇李家河村标准化密植桑园面积达1550亩,实现人均一亩桑园。全县新建 5 亩以上栽桑大户3096户,其中棕溪镇康庄村六组华荣哲栽桑 27 亩,是全县拥有优质桑园最大的农户。2001年、2007年全县栽桑1.5万亩,2009年桑园面积累计达到9.2万亩,其中连片密植桑园7.5万亩,可投产桑园7.8万亩,盛产期桑园5.3万亩,改造老劣桑园2.2万亩。 (3)管理。重点是防治病虫害和桑树规范化管理。从1989至2009年,共向蚕农发放桑剪3万把,桑刀2万把,桑锯2万个。每年冬春季集中组织蚕农开展桑园规范化管护,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治,着重抓实新建桑园定干、树型养成、肥培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建设丰产密植桑园。 3、孔祥江的反思与结论。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唤起旺盛的生命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是重中之重。孔祥江对蚕桑的执着,可以感化每一个人,是他凭借“一张嘴、一把剪、一本书”常年累月辛勤工作换来的成果。他用嘴将规模兴桑、科技养蚕的理念灌输给养蚕农户;他用一把剪把桑园管理技术手把手教给养蚕农户;他 用科技理论启发养蚕农户、指导实践。在言传身教中,他的思想精华和知识营养在养蚕农户心中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他率先从西南农大、安康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浙江桐乡等地引进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嘉陵16号、陕桑305、农桑14 号,在甘溪镇、麻坪镇建立示范基地 1400亩,建立 2个骨干苗圃,培育品种桑苗168亩。2001年后建立优质育苗基地72处,培育壮苗2300万株;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多倍体桑品种建立丰产桑园22740亩;使全县的优质高产桑园迅速扩大到 2.6 万亩,年新增养蚕能力2.6万张;从2000年到2007年,对1992年前栽植的桑树全部通过接穗更新为陕桑305、陕桑402、707和农桑12、农桑14新品种。 他宣传蚕桑产业发展形势、前景和市场信息及有关扶持政策,帮蚕农树立“低潮抓发展,高潮获效益”理念。孔祥江多次调研,建议务必在旬阳蚕桑生产中实现“两个观念”的转变:一是转变农村生产观念。围绕桑树零星分散,桑园栽培和管理粗放,单位面积养蚕量、产茧量、产值较低,蚕桑生产设施设备落后,养蚕消毒防病手段不先进,蚕桑生产成熟的技术普及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政策导向、价格信息教育蚕农,好田好地务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结好茧,好茧卖好价的道理,使蚕农由被动兴桑养蚕向主动科学兴桑养蚕转变。从调整扶持激励政策入手,推行经济与技术结合,扶持奖励与质量、产量结合。不断调动蚕农依靠科技发展蚕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二是转变服务理念。面对全县3万多农村养蚕户对蚕桑科技的渴求,他按照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强化科技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高蚕桑生产科技水平。如:麻坪镇李家河村养蚕农户王发春,在孔祥江的指导下,用好田好地栽桑,添置蚕具,学习兴桑养蚕新技术,全家4口人,栽桑7亩,每年养蚕40张以上,年养蚕收入 50000 元以上,成为当地科技兴桑养蚕状元,多次受到市、县表彰。用她的话说:“我兴桑养蚕多亏了孔站长的培养和指导。” ![]() ![]() ![]() 二、在生产中实施“四个调整”、落实“五项关键技术” 1、孔祥江在指导全县蚕桑生产中,按照“规模连片、一村一品”思路,让蚕桑产业成为一村一组、一家一户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四个“调整”:一是向蚕桑适宜区域调整。规划桐木等 10 个蚕桑基地镇,麻坪镇李家河村等100个蚕桑重点村,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的好田好地调整转移,落实“宜”字。二是向集中连片调整。由组织薄弱、零星分散栽培和生产条件恶劣的产区向组织有力、相对集中连片、生产条件优越的产区调整,突出“优”字。三是向大村、大户调整。“低产靠体力,中产靠财力,高产靠智力”,在指导上抓大放小,对“溜溜种、筐筐蚕、兜兜茧”的村和养蚕户通过示范引导向积极性高、生产水平和技术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农户调整,解决“稳”字。四是向优质产区调整。向连片集中、交通便捷、技术辐射强的区域调整,体现“强”字。 2、提升蚕桑技术,是蚕业人面临的新课题。树立“知识要保鲜,科技要更新”观念,致力于蚕桑生产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思路的钻研,专业技能不断精进,成为全县蚕桑方面的权威和科技推广、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孔祥江经过细致调查研究,选准五项关键技术为突破口: 一是落实育苗技术,普及推广优良蚕桑新品种、新技术。他推广“嫁接体育苗”“带根扦插育苗”“两段育苗”“级外小桑苗假植育苗”等技术,提高育苗成活率,解决桑苗来源;经他亲自指导农户嫁接育苗的达 862 人,“嫁接体”育苗1577.7亩,出圃合格苗1000多万株,增收400余万元。 二是加大蚕桑技术培训。近三十年,他跑遍全县所有乡镇和重点养蚕村、组、农户,记下60多本工作笔记,撰写《旬阳县蚕病发生原因及对策》《蚕室蚕具建设是提高养蚕水平的关键》《旬阳县蚕桑生产前景及预测》《提高养蚕张产之浅见》《麻坪镇李家河村——蚕桑发展的长青树》 等几十篇科技论文或调查报告,多条蚕桑发展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被评为安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北方蚕业优秀科技论文。 为帮助蚕农提高兴桑养蚕技术水平,他深入乡镇开展蚕桑技术讲座,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班,在兴桑养蚕的关键季节,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庄院落,总能看到他向蚕农传授蚕桑技术的身影,他采取发放资料和播放光盘相结合,现场示范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先后140多次深入蚕桑重点区域,举办蚕桑培训班180多场次,培训蚕桑干部及养蚕骨干13800人。在抓好全县培训指导的同时,深入基地村组咨询指导重点户720余户,户均养蚕张产提高5公斤以上,此项增收21.6万元以上。他开辟电视专栏,在“文化大讲堂”栏目中举办蚕桑技术讲座,扩大蚕农科技兴桑养蚕的覆盖面。他组织蚕桑技术干部编印《省力化养蚕技术》《栽桑养蚕技术》《蚕药品使用简介》《蚕室建设标准》 等技术资料 4.78 万册(份),他还亲自编发各种蚕桑技术资料45000册,无偿发放给蚕农。全县养蚕农户由1994年的2.1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3.23万人,养蚕发种由3.3万张增长到2007年的6.25万张,蚕茧产量由833吨增长到2200吨,养蚕收入由783万元增长到4400万元,养蚕 3.23万人中受训人达1.96万;全县50%的养蚕农户用上优良蔟具。养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经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旬阳蚕茧茧级达到一级,解舒率达到76.5%,茧丝长达到1205.6米,清洁度达99分,毛茧出丝率达到39.34%,各类理化和生产指标优于南方蚕茧主产省份,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蚕茧基地。 三是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方格蔟蔟具应用。小蚕共育、省力化活动蚕台养蚕、方格蔟上蔟是养蚕生产中既能节省劳动力、节省桑叶、节省蚕室面积又能提高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便于集中指导的系列配套生产技术,他采取抓点示范的方式逐步推广,累计开展小蚕共育260处,养蚕2.13万张(1994年前,自小蚕孵化至养蚕结束全程由各养蚕户自行实施,从1995年推广使用小蚕温育箱饲育,将小蚕孵化饲育集中进行,每个温育箱可饲育10张蚕种小蚕,至2009年,推广使用小蚕温育箱 3500个,全县小蚕温育箱饲育率达70%以上,年节省木炭850吨,为养蚕户节省费用170万元),养蚕张产较全县平均张产提高3.2公斤,增产蚕茧6.82万公斤,增产值129.58万元;他多次赴科研单位引进省力化养蚕生产技术(蚕生长至三龄后,进入省力化活动蚕台喂养,减少劳力投入。1996年自四川南充引进),推广省力化活动蚕台8500套,累计养蚕5.8万张,节省养蚕劳动力78万个,节省劳动力值1560万元;推广方格蔟(1992年引进)400万片,年可供 3.5万张上蔟产茧,推广率达70%,农户养蚕上茧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张蚕种增收70元,仅此项技术推广应用每年为蚕农增收410万元。 四是落实蚕室改造技术。1992年前,养蚕户都在居住的房屋内养蚕,易造成各种蚕病的传染。1992年后,按规范标准建设专兼用蚕室,但蚕室仍是旬阳养蚕的薄弱环节,据普查汇总,全县有专用蚕室2651间,兼用蚕室23100间,蚕室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孔祥江除抓好蚕室建设规划外,主动配合基地乡镇制定蚕室建设或改建技术标准,帮助重点户设计建设图纸,指导农户添置和改造,仅甘溪镇袁湾村、城关镇岩湾村等建成标准化示范蚕室682间。 五是落实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旬阳县蚕区蚕病主要有真菌、细菌病害和病毒病,表现为白僵病、病毒性软化病和血液性脓病。孔祥江担任站长后,根据蚕病发生危害和传播发病规律,重点落实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强化蚕用药品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运用各种技术措施控制传播途径,减少侵染机会,选用抗病蚕品种,辅之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和安全、合理的蚕药使用技术,控制蚕病的发生与蔓延,加之专兼用蚕室建设、各种新型蚕具的推广使用,对蚕室、蚕具、蚕座进行全面消毒,到1998年各种蚕病基本得到遏制,养蚕发病率控制在5%以内。 ![]() ![]() ![]() ![]() ![]() 三、成效在点上显现、在荣誉中凝结 孔祥江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狠抓科技,突出大镇、大村、大户的蚕桑发展思路,并积极组织实施。围绕“东桑西移”“一村一品”建设工程,在示范区抓点,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他每年都要抓一个蚕桑生产综合村和养蚕大户。 由他主抓的麻坪镇李家河村蚕桑生产综合点,经过全村努力,桑园由580亩增长到1550亩,养蚕由560 张提高到1150张,户均2.5张,户均增收2353.7元,人均蚕桑增收666.3元,蚕桑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 36.9%;由他主抓培养的105户养蚕重点户,年均养蚕1680张,产茧 63840公斤,产值 134 万元,户均年养蚕收入1.27万元,辐射带动年养蚕5张以上1181 户,养蚕7395张,产值468万元,户均增收3965.8 元;近年,赴蚕桑重点区域,举办蚕桑培训班528余场次,培训乡镇、村、组干部和蚕农26000人,编撰《蚕病综合防治》《蚕桑生产实用技术》 等技术资料12000册(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孔祥江 1983 年毕业于安康农校蚕桑专业,一直从事基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取得西北农业大学大专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安康市蚕桑学会理事、陕西省蚕桑学会会员、高级农艺师,安康市科协聘请为农村科普辅导员,旬阳县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 ,安康市旬阳县 “电子农务”聘请为专家组成员,是旬阳蚕桑生产的学术带头人;在《中国蚕业》《北方蚕业》等刊物发表论文12 篇。他15次获得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及农业推广成果奖,2007年当选陕西省劳动模范,2008年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表彰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2010年被省委组织部、科技厅授予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先后被省农业厅园艺蚕桑站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安康市科协 、市人事劳动局表彰为科普先进个人,多次被县委和林业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安康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连续 8年被考核为优秀干部,为安康市第二次党代表和旬阳县第十二次党代表、安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他把荣誉看的很淡,把蚕桑科技推广和为蚕农技术培训看的很高很重,他的心里描绘着蚕桑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他始终以蚕桑科技推广为己任,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心系蚕桑,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广大蚕农传授科技知识,提升蚕农科技水平,积极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有人说孔祥江天生一张蚕茧脸,性格也像蚕,认准的事,一根丝线织到底,也有人说蚕茧是空心,所以孔祥江抓蚕桑头脑空,思路清,得心应手。 ![]() ![]() |